上海市普陀区坚持课内课外比翼双飞 创新推进“两纲”教育科学发展

2011-06-22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普陀区抓住世博机遇,立足区域实际,坚持科学发展,把“课内课外比翼双飞、隐性显性相得益彰,聚焦实效,整体推进”作为德育教育攻坚重点,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凸显“两纲”精神,在区本特色锻造中落实“两纲”要求,以创新求突破,以突破求发展,以发展求实效,开创““两纲”教育的新局面。

 

一、着眼提升课堂有效性,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凸显“两纲”精神

 

普陀区坚持把推进“两纲”进课堂作为深化“两纲”教育的“突破重点”,在推进过程中聚焦四个“有效”,即有效课堂、有效教研、有效科研、有效评价,不断提升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1.聚焦课堂,“三课”并进求实效。一是研究课,突破难点。聚焦学科育人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开展研究,包    括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实施,“两纲”内容的显性彰显和深度挖掘,教学方法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等“四项研究”。通过课例分析、主题教研、总结反思、探索规律,形成了诸如“巧用中国数学史”、“中华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等一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践研究成果。二是精品课,示范辐射。通过精心打磨研究课,形成精品示范,引导教师寓“两纲”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在区级层面,举办学科育人精品课展示周,涉及语、数、外、音等11门学科72节课,通过精品课展示、教研员点评、学科教师论坛等方式,提高教师学科融合“两纲”的智慧。在学校层面,举行试点校“学科育人攻关项目”展示,如曹杨二中开展了“百人百课”活动。三是家常课,推广落实。着重关注每一堂课的育德实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汇编《“两纲进课堂”优秀课例集》、构建“两纲”网上精品课等方式,让研究课、精品课的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得到应用和推广,并成为家常课中常态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同时,要求每所学校进行《指导意见》校本化的研究,并依据学校、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指导意见》,形成各校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特色。

 

2.完善机制,“三管”齐下抓实效。一是标准导向机制。将学科育人要求,体现在《普陀区各学科教学常规要     求》和《普陀区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中,发挥导向作用。在评价标准中,凸现七个方面:突出一个“本”——育人为本,重视一个“研”——研究学生,抓住一个“融”——三维融合,挖掘一个“点”——显性隐性点,凸显一个“润”——润物无声,强调一个“情”——以情动人,做到一个“实”——注重实效。二是教学视导机制。在教研室学科教学视导中,将“两纲进课堂”作为重要的视导内容。通过听课,了解落实情况;通过评课,指导落实方法;通过问卷,搜集意见建议;通过学科视导报告,反馈情况,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充分发挥视导机制在落实“两纲”中的作用。三是专管员管理机制。建立由区教研员和学校教导主任组成的区校两级学科育人专管员队伍,通过设立专门岗位,来统筹、协调、指导学科育人工作。体现在:统筹规划,区、校学科育人专管员整合力量,共同制定区、校两级学科育人推进计划,切实推进学科育人工作;过程监控,参与学科教学视导,对学科育人推进情况进行过程监控;搭建平台,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好的经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育人观摩、交流、展示活动;评价导向,参与教育局实验校、先进校等评审工作,将学科育人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以评价促落实。

 

二、着眼增强实践体验,在锻造区域特色中落实“两纲”要求

 

普陀区在“两纲”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广泛开展了以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的校外实践活动,着重在区域资源的系统化,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以及课内外的融合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锻造“两纲”教育的区本特色,切实发挥校外教育“实践”和“体验”的育人功能。

 

1.立足区域资源,构建“五大学堂”。坚持利用区域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2010年构建了具有区本特色的“五大学堂”,即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红色学堂”,以科普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为主的“创新学堂”,以苏州河两岸教育资源为主的“河湾学堂”,以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为主的“田园学堂”和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实践点、敬老院等公益性场所为主的“公益学堂”,并根据“五大学堂”的教育元素,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两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科学人文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课程化设计,形成“四大系列”。注重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并力求“做圆、做通、做实”。“做圆”即目标、内容上形成系列,努力构建起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衔接的区本课程体系;“做通”即内在关系和目标衔接上紧扣“两纲”内容,渗透“两纲”精神;“做实”即在推进上从实际出发,在内化上用力气,在落实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功夫。2010年着重对原有活动课程进行梳理和拓展,形成“四大系列”,从一元到多元: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课程,主要指以学习领袖人物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业绩为主的“伟人教育”课程和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为主的“普陀魂”课程;二是民族文化教育系列课程,主要指以中华农耕文化的学习、体验、实践为主的“农耕文化”课程和以中国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为主的“节庆文化”课程;三是公民教育系列课程,主要指以礼仪教育,审美情趣培养为主的“礼仪美育”课程和以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责任教育为主的“现代公民教育”课程;四是生命美育系列课程,主要指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以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为主的“尊重教育”课程。此外,普陀区教育局还以德育“一校一品”的创建为抓手,引导学校开展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形成学校德育品牌。如,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江宁学校的“润心·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武宁小学的“花韵德泽”课程、新普陀小学的“礼文化”课程等。

 

3.探索课内外融合,追求综合教育效应。2010年,以世博实践年为契机,以“世博一课”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两纲”教育的课内外融合。活动中,强调将学科课程内容与世博教育元素相整合,将教师的教与提高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整合,引导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进“世博大课堂”。如曹杨二中金茂强老师设计的《低碳生活理念和展望》,将物理学科中关于电力、热能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世博会中的“伦敦零碳馆”、阿尔萨斯馆“水幕太阳能墙体”等世博资源相整合,对学生生进行现实的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实践教育。2011年,抓住纪念建党90周年的契机,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了“红色一课”优秀课例的征集评选活动,引导教师将课程内容与区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寻访相结合。

 

普陀区教育系统为确保“两纲”教育能够实现课内课外比翼齐飞,坚持聚焦重点,在学科德育融入渗透的有效性上,在校外教育活动开发设计的系统上,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保障的针对性上,创新采取了各项措施,努力确保将德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在最近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两纲”阶段性总结评估中,普陀区教育系统的德育工作理念和特色做法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评估成绩优异。

 

最近文章
Contact Us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

开始输入并按回车搜索